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针对以上养殖鱼种主要细菌性病害,各国研究人员为开发快速、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广泛开展工作。笔者等将目前已报道的国内、国外主要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进行叙述。

1.1基于微生物生理生化检测的方法

针对养殖鱼种细菌性病原的检测,最经典的鉴定方法是对病原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检测、生理学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实验实现对微生物的初步鉴定。然而,这种方法耗时长、操作繁琐,不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快速诊断。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于1970年开发出一系列微生物鉴定用生理生化检测试剂盒,使细菌鉴定更简单快捷。该系列试剂盒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鉴定细菌的参考标准,目前在海水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的诊断中,已将API系列试纸条检测结果作为鉴定的辅助手段之一。Abdel-Aziz等采用API20NE生理生化检测试剂盒与分子鉴定相结合,对导致埃及沿海养殖金头鲷和欧洲海鲈大量死亡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确定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造成病害的主要病原。潘晓艺等根据API20E结果结合16SrDN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确定从发病养殖中华鳖肝脏分离得到的一株致病菌为迟钝爱德华氏菌。除了API系列检测试剂盒,针对一些特殊的细菌性病原还可以采取更为简便的显色培养技术[20]。该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细菌特异性酶的显色底物,使菌落出现不同颜色而达到分离鉴定的目的,如硫柠胆蔗琼脂(thiosulfatecitratebilesaltssucroseagar,TCBSagar)已经被广泛用于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分离鉴定。近年来还有很多新型显色培养基被开发出来,如选择性显色弧菌培养基(vibrio-biochromemedium,BCVM),副溶血弧菌在其上生长形成的菌落呈紫色,而其他弧菌则呈蓝绿色,可以更有效的将副溶血弧菌与其他致病性弧菌区分开来。目前这种方法不仅被广泛用于人类病原菌的初步分离鉴定,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水产养殖业病害检测中。

1.2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

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的检测方法在已有报道文献中占到50%以上,该方法与传统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相比简洁、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细菌性病害疾病的预警和诊断。

1.2.1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或称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根据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寻找特定病原菌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后产生特异性片段从而达到检测病原菌的目的。目前多数文献针对不同细菌性病害的特异性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Pinto等以toxR,tlh,tdh和trh作为目的基因实现了副溶血弧菌的检测;Lee等以创伤弧菌溶血素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其PCR检测方法。随着PCR技术的成熟,基于多种病菌的同时检测的多重PCR技术逐渐发展起来。Kong等建立了一种以嗜水气单胞菌的气单胞菌溶素基因、弗氏志贺菌ipaH基因、鼠伤寒沙门氏菌ipaB基因、霍乱弧菌epsM基因和副溶血弧菌16S-23SrDNA为目标基因,设计六对扩增后可产生6种不同长度的片段的特异性引物来快速同时检测水产品中这6种致病菌。此检测方法可在12h内完成,检测限可以达到100~102CFU/mL。

1.2.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isother-malamplification,LAMP)由于传统的PCR技术需要精确控制扩增反应各阶段温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Notomi等于2000年提出的一种只需在恒温条件下就可以进行核酸扩增的LAMP技术。LAMP通过设计两对特别的引物(内引物和外引物)在一种有链置换活性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的一种自动链置换DNA合成反应。因为DNA在65℃左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任何一个引物向双链DNA的互补部位进行碱基配对延伸时,另一条链就会解离成为单链,所以该技术在恒温下就可以进行核酸扩增,已被用于多种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的检测。Yeh等根据鲶鱼爱德华氏菌eip18基因设计引物进行LAMP扩增,在65℃反应60min后可得到鲶鱼爱德华氏菌基因特异性条带,检测限可达到20CFU/mL,可以从养殖水体样本中实现鲶鱼爱德华氏菌的检出。Surasilp等将LAMP与横向流动试纸条分析相结合,以rpoS基因为靶基因建立了一种LAMP-LFD方法来检测创伤弧菌,对于纯培养检测限可达到1.5×103CFU/mL。

1.2.3实时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real-tim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qRT-PCR目前也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病害的定量检测。该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同一样本中不同靶序列。Blackstone等以TaqMan探针为基础,采用qRT-PCR技术以副溶血弧菌特异性tdh基因来检测副溶血弧菌,检测限可达到每PCR体系1CFU。Panicker等针对vvh基因设计寡核苷酸引物,建立了以SYBRGreenI染料为基础的qRT-PCR快速、特异性地检测牡蛎组织匀浆和墨西哥湾水体中的创伤弧菌。该方法对于纯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量为1pg,水体中检测限可达10CFU/mL。许龙岩等根据副溶血弧菌toxR基因和tdh基因设计引物对副溶血弧菌建立了一种基于TaqMan探针的双重荧光PCR检测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水体中常见非副溶血弧菌细菌均呈阴性,副溶血弧菌的菌浓度与Ct值的反向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3.6×102CFU/mL。

1.2.4基因探针技术自1975年DNA探针杂交技术被首次提出,基因探针技术已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该技术的基本依据是核酸杂交,针对决定病原菌生物体特性的DNA序列设计特异性标记的DNA或RNA探针,就可以通过样品与探针杂交是否形成杂交分子来检测是否存在目标病原菌。基因探针的标记方法主要有放射性标记法和非放射性标记法两种。目前常用的标记物为碱性磷酸酶(AP)和地高辛(DIG)。该技术除用于人类病原诊断,也被用于水产养殖病原检测中。周凤丽等针对溶藻弧菌胶原蛋白酶基因和外膜蛋白基因设计了两对引物对溶藻弧菌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以DIG标记制备基因探针用于检测溶藻弧菌,发现胶原蛋白酶基因探针有较高特异性,可用于对溶藻弧菌的检测鉴定分析。Raghunath等用AP来标记基因探针检测海洋食品中的trh+副溶血弧菌,对40株副溶血弧菌、45株其他弧菌和55株非弧菌进行探针杂交,特异性达100%,检测限达到5.0×102~3.4×103CFU/g。

1.3基于免疫学相关技术的检测方法

除分子生物学技术外,免疫学相关技术也被广泛用于水产养殖品种病害诊断。基于免疫学相关的检测方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免疫层析技术。

1.3.1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ELISA技术最早出现于1971年,该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常用的ELISA方法有竞争法测抗原、间接法测抗体和双抗体夹心法,其特异性取决于抗体的特异性。Smith等最早将ELI-SA应用于鱼疖病的诊断,灵敏度达102CFU/mL。Kumar等建立了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ELISA方法。吴晓春等以鱼肠道弧菌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法来检测对海水鱼造成危害的弧菌属致病菌,灵敏度可达到每孔105CFU/mL。

1.3.2免疫层析技术传统ELISA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限制了其在养殖场现场检测中的应用。目前,研究工作者将免疫层析技术应用于快速检测,如侧向层析技术(lateral-flowtechnology,LFT)被用于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发。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该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LFT的原理与ELISA相似,以固定了捕获蛋白(通常为抗体或抗原)的硝酸纤维素膜作为基板,采用乳胶、胶体金、碳以及新型材料(上转磷光或量子点)作为标记物对抗体或抗原进行标记,其检测结果可以用肉眼直接观测。目前已商业化用于诊断的免疫层析试纸产品大多为以纳米级胶体金颗粒为标记材料。此技术操作简便,一般5~15min就可得到结果,已广泛用于药残检测、食品安全、临床诊断中,也有用于水产养殖品种病害检测的报道。Sithigorngul等制备了抗哈维氏弧菌的鼠单克隆抗体和羊多克隆抗体,将这两种抗体用于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结果表明样品检测量只需100μL,针对哈维氏弧菌的检测限可达106CFU/mL以上,而检测时间小于15min。秦璞等利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了一种快速检测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试纸条,该试纸条对迟钝爱德华氏菌有良好特异性,5~10min就可以得到检测结果,敏感度达到105CFU/mL。近年来,出现了基于新型材料和免疫层析技术,如目前报道较多的有量子点(quantumdots,QDs)、上转磷光(up-convertingphosphor,UCP)、纳米磁珠、荧光微球等标记抗体的免疫层析。其中量子点与抗体偶联后用于免疫层析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荧光强度,在人类病原菌检测上已经有所应用。Tully等初步建立了一种以量子点标记抗体检测李斯特单增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表面蛋白InlB,检测限可以达到12ng/mL。上转磷光材料则因其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等特点,被应用于耶尔森氏菌和布鲁氏菌的检测中,其灵敏度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10倍。目前,以上新型材料还未见用于鱼类病原菌检测的报道,但这些材料在未来检测试纸条研制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4芯片技术

随着近年来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以及病害检测对大规模、高通量的要求,芯片技术越来越多被用到病原菌的检测中。其中,应用最多的是基因芯片和蛋白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可以高通量、平行化对多种靶基因进行准确鉴定,为菌种鉴定提供了技术平台。Panicker等也通过多重PCR与DNA芯片相结合建立了一种主要针对创伤弧菌、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检测沿海水域和甲壳类动物中的致病弧菌的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2~103CFU/mL。蛋白芯片又称蛋白微阵列,蛋白芯片是将各蛋白有序排列固定在载体上,之后用特异性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蛋白与微阵列作用,经过扫描后确定蛋白间是否有相互作用。与基因芯片相比,蛋白芯片的研究仍处于摸索阶段。究其原因是由于蛋白质分子本身结构功能的复杂性与特殊性造成的。目前蛋白芯片用于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的报道较少。

2现有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的利弊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目前已报道多种海水养殖细菌性病害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基于细菌富集培养及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的方法耗时、费力、精度和可靠性有限;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检测方法虽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能够检测出样品中的微量核酸,但是需要特定仪器设备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无法应用于基层养殖单位;基于免疫学技术ELISA检测方法操作流程耗时繁琐,无法实现对样品的实时检测。目前广泛采用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虽然操作简便、耗时短、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可以用于基层养殖场现场检测,但灵敏度不够高,导致一些发病症状不明显或特异的病害无法在感染初期检出并采取有效措施;基因芯片可高通量并行检测,人为操作的误差小,然而也存在价格昂贵等缺点。蛋白芯片技术虽然有着高特异性、高通量的特点,然而蛋白质结构复杂,合成困难,且蛋白较DNA更脆弱,易变性失活从而影响其性质和功能。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1.1改善池塘条件受雨季影响较大的地区,养殖生产前,一定要坚持清淤,减少池塘底部耗氧的腐殖质和有机物等,改善底质环境,增加水深,设立增氧机、储水池等设施。

1.2注意天气变化雨季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大雨到来前,及时降低池塘水位,加强巡塘,防止漫坝、溃坝造成养殖动物逃逸。

1.3设立分层排水闸门雨水较大地区,要设立分层排水闸板,暴雨过后要及时打开上层排水闸板,排掉表层淡水,防止盐度骤降和池水分层现象。

1.4调节透明度根据水质和浮游生物量,采取肥水等措施,保持正常透明度。如果水温适宜,可适当降低池塘水深,增加透光,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发生浒苔、刚毛藻的池塘,使用适量粘土的办法或增加水深,降低池水透明度,抑制大型藻类繁殖,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保持正常藻相。采取引进优质藻类,定期施肥,培育水色,合理使用药物对水体消毒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在30~60cm。

1.5及时检测水质低溶解氧会使池塘养殖的贝类逐渐死亡,不易被发现,造成损失。雨季,每天要检测池塘水质,检测溶解氧,如果低于4mg/L,应开动增氧机或其它方式增氧。

1.6合理投饵饵料一定要做到保质、鲜活,雨季适当减少投饵量,防止残饵腐败变质污染水质,消耗溶解氧。

2暴雨对滩涂贝类的影响

贝类养殖场大多位于河口附近,雨季洪水会携带大量淤泥淤积在滩涂表层,改变滩涂性质和形状,对滩涂贝类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洪水携带的大量淤泥抬升滩涂,使贝类露空时间延长,摄食时间减少;大量淤泥集中在滩涂表面,可能造成底栖贝类呼吸孔堵塞而窒息死亡;在洪水和风浪作用下,水质混浊,贝类滤食和呼吸受阻,影响生长和苗种成活率;滩涂抬升,改变了生态环境,给越冬带来不利影响,露空时间延长,冻伤贝类;春季溜冰会对抬升滩涂的贝类造成夹击受伤或被溜冰带走,造成灾害。

3滩涂养殖应对措施

3.1关注滩涂形态变化暴雨和洪水造成的滩涂抬升现象,应当引起生产单位高度重视,建议在合适季节,利用大潮退潮时,在船尾部装置拖耙或反射流装置,搅动滩涂表层淤泥,使之随退潮水流走,减少滩涂表面淤泥厚度,可以有效地降低滩涂高度。

3.2及时转移、清理死亡贝类如果洪水已经造成表层较厚淤泥的滩涂,须及时把贝类移植到适宜滩涂,避免呼吸孔堵塞导致死亡。相对于动用船只和人力等费用要比贝类大量死亡损失小得多。发现有死亡贝类的养殖场,要及时检测是否因滩涂底质恶化所致,如确认,要立即起捕,减少损失,否则可能引起大面积死亡。对已经大面积死贝滩涂,要及时动用机械清理,避免因发生臭滩,而长期影响滩涂正常使用。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辽宁省各地太阳总辐射年平均值为4195MJ/m2,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大连,为5232MJ/m2;最小值出现在本溪的草河口,为4538MJ/m2[1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分布形势为由西至东减弱,与降水量分布相反。辽西和渤海湾东岸沿海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辽北次之,东部山区为最小,即表现为西多东寡、南北高于中部的特征。分析显示,辽宁省太阳总辐射的逐月分布特征为5月最强,12月最弱。季节分布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春、夏、秋、冬4季太阳总辐射量分别占全年总辐射量的31.2%、33.4%、21.3%和14.1%。

2海水养殖常用水体调温模式

2.1电加热与一般燃料加热相比,电加热可获得较高温度,易于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和远距离控制,产生的废气、残余物和烟尘少,可保持被加热物体的洁净,不污染环境,因此,广泛用于科研和试验等领域;但是,电加热的运行成本相对较高,能源热值为3.6MJ/℃,热转化效率在95%左右,因此在大型海水养殖生产系统中一般仅作为辅助加热手段。

2.2锅炉加热作为供热之源,工业锅炉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燃料和能源不同,工业锅炉可分为燃煤锅炉、燃气锅炉、燃油锅炉、原子能锅炉、垃圾锅炉和余热锅炉等[13]。其中,燃煤锅炉投资和运行成本都相对较低,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首先,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的这些石化能源,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终究要枯竭。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的需求相比,能源供应的缺口很大。其次,石化能源的不完全燃烧会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3热泵加热热泵技术是近年来在全世界倍受关注的新能源技术,利用少许的电力做功,就能够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品位热能,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品位热能。以空气作为热源的热泵称为空气源热泵或气源热泵(airsourceheatpump,ASHP)。通常制作成能够供冷、供热的两用循环系统。ASHP需要依据给定的气候条件来设计,使其容量及效率在较宽的环境温度范围内达到保证。水源热泵(watersourceheatpump,WSHP)。通常以海水、河水、湖水及井水作为低温热源。由于水的温度变化较小,水源热泵的性能通常要比ASHP的性能好而且稳定。井水特别是深井水,是热泵系统比较理想的低温热源,在工程中采用较多。土壤热源热泵(soilheatpump,SHP)以大地作为其低温热源。通常是将制冷盘管埋入地下,盘管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热泵系统自成封闭式系统。其缺点就是造价昂贵,施工条件苛刻。

2.4太阳能加热太阳能热水系统是通过集热器吸收太阳辐射来制取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所需要热水的节能设备,由集热器、保温水箱、连接管道及控制系统组成。作为一种洁净的能源,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有着矿物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经测算,太阳每秒能够释放出391×1023kW的能量,而辐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虽然只有它1/(22亿),但也相当于全世界目前发电总量的8万倍。因此,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引人注目、开发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清洁能源。目前,在海水养殖中使用太阳能加热的案例不多,主要是由于投资和管理成本相对偏高。

3模式比较与经济性分析

以一栋占地面积1500m2的典型海水大菱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为例,总水面约800m2,总水体量大约在500m3左右。日补充水量以15%计,约75m3/d。根据池水表面蒸发热损失、管路及设备热传导以及补充水加热等计算,冬季维持池系统水体温度16℃所需热量约285MJ/h,折算成耗能约为80kW•h/h。表1给出了几种不同加热方式给该系统调温的运行费用理论计算值,从中可以看到,使用燃煤、天然气锅炉虽然燃料热值相对较高,但是,受到燃烧效率、锅炉效率等的影响,其实际产生的热能相对偏低,运行费反而较高。采用电热锅炉,其效率虽然较高,但是燃料热值有限,实际运行费用最高。热泵和太阳能2种加热方式都是以电力作为辅助动力驱动机组做功转换热能,从运行成本角度来说,是比较经济的2种调温手段。从投资成本角度考虑,锅炉的投资成本还是相对便宜,一台0.2t(供热量约5040MJ)的燃煤锅炉仅在2万元左右,燃气锅炉和电锅炉的价格类似。采用太阳能加热方式所需要的投资成本相对来说是最高的。以目前现有的技术水平,1m2太阳能板所能提供的功率大约为100~150W。要提供80kW的功率,需要太阳能板将近600m2。光这部分的投资就要100万元。热泵方面,差别较大,空气源和水源热泵的价格相对较低;地源热泵需要埋设采暖设备,因此价格较高,一台制热量80kW的地源热泵造价成本在20万元左右。

4建议

为了给鱼类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快速生长环境,调温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调温模式方面,加强对地热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因此,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4.1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国内的养殖企业以中小型散户为主,分布较为零散。环渤海地区由于良好的资源条件,为海水鲆鲽鱼类的养殖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吸引了不少企业,但是,其分布还是不够集中。合理规划养殖区域,将中小型企业集中在一起,既便于集中供暖调温,也方便管理。

4.2加强监管和惩罚措施虽然,国家近几年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禁止使用燃煤、燃气锅炉以及滥用地下水资源的政策,但是,其监管力度相对薄弱,导致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仍然“铤而走险”。这方面欧美国家的监管力度要强得多,一旦发现违规,就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惩罚措施。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1.1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

1.1.1水环境质量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水体中超标监测因子是COD、无机氮。COD在各月份各监测站位的浓度都非常高,均超出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97)中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最高超标6.63倍。在5月的各站位(除进水口)、7月的部分站位(总进水口、池塘中央和总出水口)和8月的进水口无机氮浓度超标,其余监测月份和站位不超标,最高超标4.38倍。各监测站位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区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较高。养虾池水体中活性磷酸盐浓度和粪大肠菌群数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对养殖活动无影响(表1至表4)。综合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计算出该养虾池各监测站位的营养指数(E)。总体看来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会对排放口周围海水造成一定影响。

1.1.2沉积物环境质量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沉积物中各类污染因子的监测结果显示各污染因子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监测因子含量较低,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表4)。

1.1.3养殖生物质量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监测的养殖品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监测数据显示养殖生物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均未超过无公害食品标准规定值,养殖生物质量安全,且达到无公害标准。

1.2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

1.2.1水环境质量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水体中超标监测因子是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COD浓度全年在所有监测站位均超出了《海水水质标准》(GB3097-97)中的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最高超标6.89倍。无机氮在全年均有部分站位超标,8月超标情况最为严重,最高超标3.93倍。活性磷酸盐在全年均有部分站位超标,最高超标20.93倍。全年各站位粪大肠菌群数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虾池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6和表7)。养殖区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较高。综合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计算出该养虾池各监测站位的营养指数(E)。总体看来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会对排放口周围海水造成一定影响。

1.2.2沉积物环境质量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池塘中央沉积物各类污染因子含量微少,均符合《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

1.2.3养殖生物质量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监测的养殖品种为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监测数据显示养殖生物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均未超过无公害食品标准规定值,养殖生物质量安全,且达到无公害标准。

1.3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1.3.1水环境质量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水体中的超标监测因子是COD、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COD浓度除部分站位(5月、10月进水口和8月养殖区中央)外,其余站位均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最高超标1.76倍。无机氮在所有站位均超出了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最高超标4.61倍。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喂的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磷,尽管全年进口处(10月除外)活性磷酸盐浓度均达标,但在养殖池中和排水口处均出现了严重超标情况,最高超标31.4倍。全年各站位粪大肠菌群数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对养殖活动无影响。养殖池水体中溶解氧浓度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养殖池水体中叶绿素a的浓度较低(表10和表11)。综合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计算出各监测站位的营养指数(E)。总体看来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会对排放口周围海水造成一定影响。

1.3.2养殖生物质量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监测的养殖品种为石斑鱼(Epinephelussp.),监测数据显示养殖生物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均未超过无公害食品标准规定值,养殖生物质量安全,且达到无公害标准。

1.4污染物排放量

1.4.1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方式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日排水总量为养殖总水体的15%。其年度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公式为:年度污染物排放量=养殖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养殖水体总体积×15%×365天公式中:养殖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各监测月份出水口浓度平均值-各监测月份进水口浓度平均值;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水总体积为35000m3。通过计算得出2013年塘沽海发珍品养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排放COD2.93t,无机氮1.04t,活性磷酸盐1.18t。

1.4.2大港、汉沽连片养虾池大港、汉沽连片养虾池为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养殖时间为5个月,养殖过程中极少往外排水。其年度污染物排放量计算公式为:年度污染物排放量=养殖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养殖水体总体积公式中:养殖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养殖后期(8月)出水口污染物浓度-养殖前期(5月)进水口污染物浓度。通过计算得出2013年大港马棚口二村连片养虾池排放COD112.64t,无机氮总量为负值,活性磷酸盐为零。2013年汉沽杨家泊镇魏庄连片养虾池排放COD为负值,无机氮1.75t、活性磷酸盐1.09t。

2小结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氨和非离子氨的形式存在,其毒性与水环境的pH值、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因子有关。一般把氨的毒性归因于非离子氨部分,而认为离子氨无毒或毒性很小。另一些研究表明,不仅是非离子氨有毒,在低pH值条件下,高浓度的离子氨也有毒。有关非离子氨和离子氨的毒性比方面的研究论文并不多见,且均是对于鱼类的研究。研究表明:pH值低于8.1时,非离子氨在总氮中的比例不足3%,离子氨占94%。

Armstrongetal认为当水中pH值较低时,水环境中大量的离子氨阻碍了生物体内的离子氨与环境中钠离子正常交换,使铵离子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导致氨中毒。随pH值的增大,毒性较强的非离子氨的比例增大,其毒性作用逐渐起主导作用,从而掩盖了离子氨的毒性。研究表明,氨态氮含量对轮虫增殖有直接影响,当浓度达0.7mg/kg时即对轮虫增殖有抑制作用。还有研究表明,沸石可降低氨氮含量。

因此,在谈论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问题时,既要考虑到非离子氨的毒性,又不能忽视低pH值的条件下高浓度离子氨的毒性。目前,有人对氨态氮毒性做水质评价时,是在仅非离子氨有毒的前提下,根据非离子氨的安全浓度推算总氨的安全浓度。在pH值很低的条件下,非离子氨浓度很低,但由其推算出的总氨安全浓度却很高,此时离子氨浓度很高,其毒性不可忽视。因此,在低pH值条件下由非离子氨安全浓度推算得到的总氨安全浓度很可能不够安全。

2pH值

渔业用水标准对pH值规定范围一般都在6.5~8.5,但这只是水生动物的一个安全范围,并不是最佳范围。实际上因不同的养殖对象、不同的养殖阶段,对pH值的要求也不同。比如pH值小于6.5时,人工繁殖就受到影响;在苗种培育阶段,pH值为8时较好;对养成阶段的值很难统一。有人调查水质pH值与鱼产量的关系,统计后的结论是:pH值在6.5~7.5时有利于高产,在7.5~8.5多为平产。海水养殖的最适范围可能偏高,但也不超过8.5。养殖水体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使pH值产生较大变化,当藻类密度较大时,每天上午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pH值升高,到16:00时可达9.0以上,表现出CO2不足;而动物呼吸耗氧,放出CO2,与水反应形成H2CO3电离使水体pH值下降,在夜间可降到7.0左右。单志新等指出:pH值关系着水中CO2系统各分量之间的平衡,在养殖生产上观测和了解水体中CO2的浓度很重要。pH值在超过11时生物几乎不能忍受,可迅速杀灭病菌、杂藻和一些水生动物,生石灰清塘正是利用此特性来杀灭敌害的。

3溶氧

一般的海水中氧的溶解度仅为淡水中的80%。一般养殖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自3个方面,即空气中的溶解、光合作用、补水。其中主要来源是光合作用。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占89%、空气溶解占7%、补水占4%的池塘渔产力较低;光合作用占61%、空气溶解占39%、补水忽略和光合作用占70.2%、空气溶解占29.8%、补水忽略这2种池塘渔产力高,鱼载量大,水中溶氧不够时,用增氧机补氧。缺氧会使养殖对象直接窒息死亡。不同生物的窒息点可能不同,温度升高使窒息点提高,海水鱼耐低氧的能力更差。对于海水,因含SO42-离子多,低氧时会产生大量的H2S,所以海水养殖更要严防缺氧。水中缺氧时可影响水生动物摄食,使饵料系数增加,同时增加发病率,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还会增加毒物的毒性。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一)水产养殖成本核算特点水产养殖是一项比较特殊的行业,其成本有以下特点:成本的不确定性,水产品由于受自然条件变化制约,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影响着水产品的产量和养殖成本,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生产成本就低,反之就高;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在水产养殖中,有育苗、繁殖、培育、投入放养的生产过程,生产周期一般在1~2年或以上,因常年投入,所以资金占用时间相对较长,周转速度缓慢;季节性生产销售,资金占用量大,由于季节性销售,水产养殖往往经营资金占用量大,如对虾养殖和淡水鱼生产期都是春放秋捕,生产期长收获期短;海水鱼类由于季节性强,捕捞期集中,鲜活水产品市场吞吐量有限,有的需要保鲜冷冻,有的需要加工成干盐制品或其他加工食品,因此在流通、加工环节占用企业经营资金较多,时间较长。(二)水产养殖成本核算内容由于水产养殖成本的特殊性,使得费用归集、成本核算更为复杂,长期实践证明根据养殖品种归集、核算成本有利于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由于水产养殖有不同的养殖品种,因而在养殖过程中,各品种育苗、繁殖、培育、投入放养的成本也不尽相同。传统水产养殖成本中设立了苗种、饵料、材料、工资及福利费、其他费用五个项目。其中苗种主要归集核算直接用于养殖生产鱼苗、鱼种,以及虾、蟹、贝、藻等,孵化用的亲鱼、亲虾也属于本项目;饵料、饲料主要归集核算用于养殖生产的各种饵料、饲料;材料主要包括养殖生产的各种渔需物资和渔具、低值易耗品外,还包括用于生产的本论文出自机油、柴油、水电等;工资及福利费主要归集核算直接从事水产养殖人员的工资、工资性津贴、福利费、奖金等,承包人员的工资等也在此核算;其他费用主要核算为养殖生产服务的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以及不能直接计入以上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三)水产养殖成本核算存在的缺陷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实行环境成本核算对控制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过多的损耗提供有用的手段,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然而传统会计核算体系未能把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未能对环境成本准确的确认、归集、计量、报告。笔者认为,有效运用环境成本核算这一手段将保证企业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二、水产养殖环境成本核算

从空间范围来看,环境成本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显著特点是对内部环境成本已经可以用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起但尚且不能明确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应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从时间范围来看,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未来环境成本。本文笔者暂从空间范围的划分为立足点讨论水产养殖环境成本核算。

(一)内部环境成本核算

内部成本包括:防污设备的购置支出;防污技术改造支出;正常营运中所发生的环境费用;污染现场的清理费用;污染事故的损害赔偿;污染罚款支出;关于环境保护的培训支出;向主管机关交纳的排污费和绿化费等。大多数情况下,水产养殖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如环境资产的购置、环境费税的支付等,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但对于涉及未来的环境支出和负债、准备金提取进行合理判断时,可以考虑一些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传统成本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成本核算的项目,以记录水产养殖环境成本这一经济信息。环境成本费用支出主要包括环境预防成本、环境资产折耗、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环境其他支出等。企业为治理环境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支出属于环境保护成本;企业排污受罚、超标受罚、环境诉讼赔偿支出属于环境污染成本;职工环境培训支出、社会环境宣传支出、社会环境赞助支出等属于环境其他支出。对于环境预防成本,可直接费用化也可资本化,应借记“环境成本”或“递延资产”等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对于环境资产折耗,应借记“环境成本”账户,贷记“环境资产”或“累计折耗”账户;对于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污染成本和环境其他支出,应借记“环境成本”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企业发生环境税、环境基金应征额、应交的达标及超标排污费、应交排污罚款等,应借记“环境成本”账户,贷记“应交税金”或“应付环保款”(或“其他应付款”)账户。

(二)外部环境成本核算

外部成本表现为残饵、残骸、排泄物、化肥、鱼药等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TN、TP集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残饵是造成养殖水域内源性污染的主要原因。残饵不仅污染水质,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巨额经济损失。以2005年为例,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为339325Ot,其中鱼类养殖产量为1681220Ot,而通常情况下要达到这么一个鱼类产量需要投入饵料30261960t(饵料系数按1.8计算),如果养殖过程中造成的残饵按15%计算,我国水产养殖过程中浪费饵料近4539294t,按每吨饵料2000元计算,浪费金额高达近91亿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养殖水域,无论是外源性污染还是内源性污染,都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相比较而言,养殖水域因饵料浪费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饵料一次污染测算:饵料污染量=饵料投放量×(1-饵料摄食率)饵料投放量=某种水产品产量×饲料系数饵料二次污染测算:饵料污染量=饵料投放量×饵料摄食率×摄食中以粪便形式排放的饲料比重其一,海水养殖污染评估。目前关于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氮磷污染负荷的估算,归纳起来有三种,分别是即竹内俊郎法、化学分析法和物料平衡法。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工投饵过程中营养物质对环境的输入,其物质形式主要以非溶解态与溶解态进入环境。前者最终表现为网箱养殖区海底的沉积,后者最终可能表现为水体中某些环境因子含量的增加。因此评估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评估氮、磷本论文出自的环境负荷量。评估网箱养殖环境负荷量的方法用的最多的是物料平衡法,其原理即是“所投喂的营养成分,扣除积蓄在养殖体中的量,剩余者即为环境负荷量”。计算公式为:LN,P=(C×FN,P-PN,P)×103式中LN,P——氮或磷的环境负荷量(Kg/t);C——饵料系数;FN,P——饵料中氮或磷的含量(%);PN,P——鱼体中氮或磷的含量(%)。要了解网箱养殖投饵后所造成的环境负荷量及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定要首先了解饵料及养殖鱼体的成份组成。据林钦等分析,一般情况下鲜杂小鱼(饵料鱼)的水分占70%以上,其他成份主要以粗蛋白为主,其含量为9.3%~19.8%,磷的含量为0.17%~0.602%,平均分别为15.2%(含氮2.43%,按6.25系数换算)和0.441%。具体成份组成见表1。

其二,淡水养殖污染评估。以2002年我国淡水养殖为例,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内陆水产养殖中,按养殖1kg虾蟹向环境中输入氮、磷分别为0.097kg、0.018kg计算,我国2002年养殖罗氏沼虾113743t、河蟹339953t,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养殖虾蟹共向环境中排放氮44008t、磷8166t;按养殖1kg草食性鱼类向环境中输入氮、磷分别为-0.016kg、-0.002kg计算,我国2002年养殖草食性鱼类8747017t,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养殖草食性鱼类从环境中提取中氮139952t、磷17494t;按养殖1kg杂食性鱼类向环境中排放氮、磷分别为0.028kg、0.0046kg计算,我国2002年养殖杂食性鱼类7739780t,通过计算得出2002年养殖杂食性鱼类向环境中排放氮216714t、磷35603t。新晨

(三)水产养殖环境成本披露

按照国际会计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ASR)的观点,环境成本信息可以采用补充报告模式,也可以采用独立报告模式。补充报告模式指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成本信息。因此,可以弥补现行财务报告中环境信息不足的作用,使现行财务报告日臻完善。独立报告模式要求企业对其承担的环境受托责任进行全面的报告,具体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境方针、环境标准指标和实际指标、废弃物、产品包装、污染排放、再循环使用、环境成本信息等。补充报告模式,养殖业可以在定期的财务报告附注部分披露当期的环境成本信息。

试作如下表述:本年度发生的环境成本,其中资本性环境成本,资本性环境成本期初余额为,本年摊销,年末余额为;环境成本计入当年费用,其中包括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赔款,预提的环境费用。同时,列表说明本年环境成本的详细信息。

独立报告模式,报告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企业的基本信息。此部分包括企业资料、环保目标、环境标准、环境政策等内容。

第二部分,企业当年的环保活动。该部分介绍企业所进行的环保活动或为减少环境污染所做的努力等,如污水处理、废物倾倒管理、对员工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等。

第三部分,企业的环境成本信息披露。这是企业环境报告的主体部分。将环境成本分为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两部分。

第四部分,企业实际排放污染物的统计。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排放标准等。可以编制与上年度的对比表,披露企业实际的污染物排放量应当以企业的实际统计数据为基础,可以使用非货币化的计量单位,以弥补环境成本报表不能披露的内容。

参考文献: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7篇

“竞争情报”一词,源自英文的“CompetitiveIntelligence”,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美国首先成立了专门促进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SCIP(Societyofcompetitiveintelligence),它标志着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正式确立,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竞争情报。马费成和查先进老师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将竞争情报概述为:“竞争情报研究作为一种信息服务工作,主要从事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未知或未来信息的预测。与一般的信息分析与预测相比,竞争情报不是对某一特定问题的具体回答,竞争情报研究的直接结果是帮助组织建立起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信息优势,并在必要时自动向组织发出预警信号”。[1]

二、竞争情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他的著作《未来时速》中曾很有感触地说:“我有一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将您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利用竞争情报将决定您的输赢。”[2]

(一)为企业风险提供早期预警竞争情报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使企业避免受到突然袭击。竞争情报有助于企业及早发现市场上的威胁和机会,并通过减少对手的反应时间以增加自己的反应时间而获得竞争优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DIO)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企业的利益乃至生存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能阅读早期信号就可以利用所剩时间预先采取相应措施,避开威胁。

(二)为企业决策提供情报支持决策的前提是知识,即市场环境动向、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信息。[3]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莫测,瞬息万变,而市场信息是分散和无序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因此,这些纷繁复杂甚至真假难辨的信息需要情报工作人员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搜集、加工和综合分析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三)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依据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是竞争情报。在技术立项论证阶段,竞争情报服务通过查新和专利服务,提供技术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在技术开发研制生产过程中,竞争情报能搜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洞察技术前沿,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产品的营销阶段,竞争情报能通过市场分析,了解客户需求特点,以便使企业制定更切合市场的营销策略。

三、图书馆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的具体措施

新区成立,机遇和挑战并存,舟山群岛新区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健康发展?这也是新区图书馆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舟山企业具有一些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比如鲜明的区位优势和传统的特色产业优势。舟山一直以来围绕“海”字做文章,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医药、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开放型经济体系。[4]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达到1436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3.7%,增速高出全部工业2.5个百分点。[5]舟山企业也面临若干劣势。由于地处偏隅,信息闭塞,因此企业竞争意识相对不足。大桥时代到来,新区建设如火如荼,保税区的批准,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挂牌,由此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势必引起企业间更大竞争。同时,舟山传统产业与宁波、象山等同种企业间也并存竞争。要想实现发展的稳步提高还需要借助外在推手,那就是情报。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资源建设入手,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涉海类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基础,而特色资源更是开展情报服务的生存之本。每所高校图书馆都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专业特色、地域特色等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专业人员采集富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进行数字化转换加工,形成了富有专业特色的各类数据库。一些特色数据库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参考方面体现了巨大的价值,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社会的优势资源。为适应舟山市特色企业的咨询需求,本馆自建中国海洋生物数据库,并刚刚完成《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海洋、水产特色资源数据库》分别建立论文库、专家成果库、视频库等资源数据库。收录文献类型以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报纸等文献为主导,兼收图像、音频、视频等声像型文献。本次海洋特色专题数据库目标数据量建设在5万条以上。该数据库的建设宗旨是为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人员、关注海洋经济发展的政府企事业单位、海洋经济发展的规划者和建设者等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服务。同时,海院图书馆继续丰富《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特色馆藏资源,文献收集特别注重舟山本地和浙江本省相关海洋文献的馆藏工作,主要收集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文献、海洋经济文献、海洋组织文献和海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文献。文献来源主要有本馆文献挑选、特色资料购买、网络资源组织、走访索取等几种途径。

(二)从专利分析入手,为企业提供技术预警和创新服务专利分析法是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一,专利文献是新产品开发的重要信息源;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和应用某项新的技术之前,必须开展详细的专利文献调研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论证。即使在完成了新产品和技术的可行性论证之后,也还要利用专业文献进行必要的跟踪服务。第二,专利文献还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通过监视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活动,可以适时阻止对手专利申请成功,或抢先于对手申请同类专利;第三,通过对竞争对手企业专利的分析,还可以加强自身专利权的保护;第四,专利情报可以作为“预警”系统。企业通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的、个别的、零碎的专利情报进行加工组合分析,可以得到技术、经济的“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可能发生的变化,利用剩余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从而产生具有竞争性的企业竞争情报。目前,舟山造船龙头企业———扬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着手针对“新区时代”修订自己的发展规划。扬帆集团除了继续在整船制造上保持优势以外,还在努力发展船舶配件的生产研发,改变精密配件仪器需要进口的劣势,但是专利的查询和解读都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浙江海洋学院在渔业、船舶等专业方面具有人才优势,如有必要,图书馆可以在企业和专业教师之间架起桥梁,针对企业需要开展新产品的专利情报跟踪和分析服务。[6]

(三)从科技查新入手,为企业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可行性分析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7]因此在进行科研立项和技术引进等工作时,科技查新至关重要。科技查新工作的范围主要包括:科研立项;申报科技成果奖励;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专利申请;技术咨询(指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新产品开发、专题调研等)。科技查新服务将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能为地方企业相关课题的立项、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引进的可行性等提供竞争情报服务。2010年1月宁波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浙江海洋学院分站建立,具有工学及农学类查新资格。经查,目前舟山有舟山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和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两家可提供专业的查新、信息检索、科技咨询、定题跟踪检索和产品市场分析等服务。[8]

(四)从校内科研入手,为学校成果转化充当中介高校科研成果应该并且必须得到转化,放在架子上的科研成果是没有意义的,尽管我国高校每年有数万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30%以上的成果鉴定为国际首创、国际领先或者填补了国内空白,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只有极少一部分转化成为实际生产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转化渠道不畅。浙江海洋学院科技成果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截至2011年4月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主持了一批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专项、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9]具体科研成果主要有大型名贵野生海水鱼类筛选及其人工苗种培育技术、鲡鲷海水深化网箱养殖技术、大黄鱼规模养殖技术、石鲷繁育及养殖技术、深水网箱养殖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这些科研项目没有进行集中管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服务中心,完全有能力、有义务和相关部门配合,把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并推荐给相关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具有相当作用,对企业和学校来说是双赢工作。

海水养殖研究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为例,总结了其渔业科技平台的建设现状以及在引领科技创新、促进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建设成效。面对渔业发展新形势,分析表明其存在着布局系统性不足、顶级平台不多、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系统布局、打造精品平台、开发平台网络管理系统等发展建议,旨在为渔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渔业科技平台;现状分析;发展思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渔业科技平台是指支撑渔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机构或组织,是开展渔业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1-2]。渔业科技平台按照功能定位分为科技创新、科技支撑和科技服务三类,按照设立单位分为部级、省部级、地方等层级[3-4]。其中,科技创新平台是组织渔业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发展和共性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肩负着源头创新、开展前瞻性研究、组织开拓性工作的重要使命;科技支撑平台是组织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和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主要基地;科技服务平台是服务社会渔业生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公益体系[5-6]。截至2015年底,我国省部级以上的渔业科技平台已建154个,包括部级平台19个、部级平台54个和省级平台81个,涉及资源环境、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病害防控、水产加工、质量安全、装备工程、信息技术等八个渔业研究领域(以下统称为“学科”),为提升我国渔业科技核心竞争力、引领渔业经济发展和培养渔业科技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作为部级水产科研机构,是我国渔业科技平台的主要依托单位之一。本文以水科院为例,概述其渔业科技平台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为渔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1科技平台建设现状分析

1.1平台体系现状

水科院建院以来,按照行业科技发展需求,结合单位优势与特色,不断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现有渔业科技平台132个,包括部级平台4个、省部级平台87个、院级平台41个;科技创新平台96个、科技支撑平台19个、科技服务平台17个(见表1)。全院搭建起以“国家—省部—院”三个层级、“创新—支撑—服务”三种功能定位为基本框架的渔业科技平台体系。各级各类渔业科技平台为促进水科院乃至全国渔业学科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1.2平台布局分析

从平台层级来看,省部级平台最多(占66%),主要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野外台站等;其次是院级平台,主要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际合作平台;部级平台最少(3%),包括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共建)、淡水鱼类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渔业机械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4个。从功能定位来看,科技创新平台最多(占67%),主要为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次是科技支撑平台(20%),主要为野外台站、水产加工技术中心及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服务平台站最少(13%),主要为质检中心及试验中心。从学科分布来看,资源环境学科最多(占24%),饲料营养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最少(各2%);从单位分布来看,黄海水产研究所平台最多(占21%),渔业工程研究所最少(无)(见图1)。

2科技平台的主要功能与建设成效

2.1优化院所战略定位,引领全国渔业科技创新

对于多位一体化的科研机构,如何布局院属单位在全院中的定位是一个难题。作为学科建设的宏观标志,高水平科技平台代表单位的发展定位。因此,布局高水平科技平台是调整多位一体化的院所战略定位的有效措施。对比水科院院属各单位的优势平台与院规划对其的战略布局,不难发现,水科院通过高水平的建设逐步实现了各单位的中长期发展定位。如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之于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中心,农业部远洋与极地渔业创新综合重点实验室之于东海水产研究所的大洋渔业科学中心,农业部淡水渔业与种质资源利用综合重点实验室之于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国家湖泊生态渔业科学中心等。同时通过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牵头三个农业部渔业重点实验室学科群等高水平科技平台,引领渔业科技创新,促进全国协同创新,发挥了渔业科研“国家队”作用。

2.2聚集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产出

对比科技平台与科技经费的数量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虽然科技经费的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但两者成正相关(图2),表明科技平台的发展有利于科技资源的争取。随着科技平台的发展,科技平台已经逐步成为水科院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十二五”期间,在各类平台的支撑下,水科院共承担各类科技项目(课题)4727项,合同经费25.2亿;省部级以上奖励131项,其中部级奖励2项;获得水产新品种14个;获得专利授权2095项,其中发明专利1048项;发表学术论文6773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814篇;出版专著123部。

2.3凝聚和培养大量优秀人才,科研团队建设水平持续提升

水科院各级科技平台现有工作人员283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4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部级、部级突出贡献专家30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8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2名,水科院首席科学家28人,研究生导师395人,已基本形成了由院士、部级专家、部级专家、水科院首席科学家以及中青年优秀人才组成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

2.4大力开展基础条件建设,硬件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十二五”以来,在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2012~2016年)》、农业部修缮购置等项目的支持下,各平台实验装备、基础设施总投资达5.08亿元,实验基础条件和工作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全院拥有2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025台套,其中单价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30台套,单价20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0台套,为支撑科技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技平台存在的问题

“十三五”期间,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明确将“基地和人才专项”作为五大类科技计划之一,要求新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平台,将科技平台建设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为科技平台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8]。然而,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水产品结构性过剩,信息装备水平落后的问题,渔业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9]。同时,更需要围绕渔业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渔业科技平台的整体布局,使科技创新更加主动地服务于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面对现代渔业建设新要求,水科院科技平台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3.1布局系统性不足

一是学科布局不均衡。如水产饲料占整个水产养殖成本的50%~80%,是渔业科学的重要学科,而水科院水产饲料营养学科力量薄弱,相应平台数量仅占2%(见图1),成为水科院发展的短板[10];又如渔业的供给侧改革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产业重点向集约化、生态化陆基养殖和深远海渔业进军,亟需先进的装备工程和信息技术支撑,而渔业信息技术和装备工程学科平台数仅占2%和5%(见图1),不利于渔业机械化和信息化。二是区域科技平台“占位”不够。全院9个研究所主要按海区和流域布局,分布在7省市,其中所处的上海、湖北、江苏等省市级科技平台仍为空白,在促进区域渔业发展、引领区域渔业科技创新的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性工作平台布局不够全面。渔业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原始科学数据是渔业科学事业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目前水科院野外台站总体数量偏少(占13%)并过于离散,而且监测指标不够全面,仅包括部分天然渔业水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数据,缺乏对渔业捕捞、水产养殖品种、病害爆发、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渔业生产相关数据的监测。

3.2顶级平台不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水科院全院132个平台中,部级平台仅占3%(见图1),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仅有1个共建的国家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方面均为空白,多个优势和特色学科未能占领高水平平台,如海洋工厂化养殖、淡水渔业养殖、远洋渔业,与“国家队”和“一流科研院所”的定位不匹配;二是现有平台建设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平台相互交叉重复。如农业部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与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农业部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与农业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几乎均为“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3.3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运行活力不足

在科技平台管理方面,管理体系不够成熟,如院所上下两层的管理队伍主体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缺乏一套关于“建什么、如何建、如何管”的有效建设方法等;在科技平台运行方面,机制较为保守,缺乏全院统筹管理和共享平台,科技资源的共享与挖掘利用机制有待创新,没有稳定运行经费保障平台的运行,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

4水科院渔业科技平台发展建议

面对新形势,针对存在问题,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加快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平台体系,努力提高渔业科技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水科院科技核心竞争力。

4.1系统设计,优化布局

针对平台布局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建议围绕国家战略、现代渔业和院中长期发展目标等需求,制订渔业科技平台发展规划,指导全院平台建设。以“三级三类”为基本框架,构建资源环境、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病害防控、质量安全、水产加工、装备工程、信息技术等八大渔业科技平台体系,系统布局,促进协同创新,打造渔业科技平台“全院一盘棋”。重点加强饲料营养、信息装备学科平台的建设,培育薄弱学科;设立建设配套资金,鼓励省级平台的申建;整合优化现有野外台站,建设全国渔业科学观测网络体系,建立渔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渔业科技原始创新水平等。

4.2打造精品平台,提升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整体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建议围绕海洋强国、绿色生态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依托现有优势资源,凝炼重大渔业科学问题,争取建设一批部级渔业科技平台,如“深蓝渔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淡水生态渔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水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牧场国家工程中心”、“工业化水产养殖国家工程中心”以及“渔用疫苗国家工程中心”等。

4.3开发水科院科技平台网络管理系统,提升管理运行水平

针对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运行活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开发水科院科技平台网络管理系统,并通过该系统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展示水科院平台建设现状、发展规划及近期重点任务;二是展示各个平台档案、发展目标及动态信息;三是实现所内、院内、本区域及本领域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推进院所两级公共实验室的建设;四是明确平台管理团队、平台技术支撑团队;五是建立平台年度上报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与高效运行,使科技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林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规划[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0(2):2-6.

[2]信乃诠.关于当前农业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5):3-5.

[3]刘彦,程广宇,段小华.我国创新基地的发展与需求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4):5-10.

[4]熊明民,刘建安.加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3,32(3):17-21.

[5]蔡彦虹,刘平,李仕宝.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作用与效果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4):18-21.

[6]刘爽,熊明民,刘建安,等.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分析与发展思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49-51.

[7]钟汝杰,王玉梅,孙昭宁.中国渔业科技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1):23-26.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5-09-25)[2016-08-20].

[9]农业部.《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EB/OL].(2016-12-31)[2017-02-20].